2017 · 08 · 10
“我从哪里来?” 丹麦文化中心开办性教育展览





这些问题真实来源于网络。最重要的是这能反映年轻人面对性相关问题的不安与无知。这一现象源于不恰当的教育,父母总是会用选择一些委婉的说法,比如孩子是从垃圾桶捡来的,来向孩子解释生命的由来,而不是朴素直接地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
当然,性是很难拿出来讨论的。但同样,和孩子讲述这些问题的措辞也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该接受性教育,而在于谁会成为第一个告诉他性知识的人。因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总有一天会接触到。
从生命最初的孕育到最终的凋亡,“性”伴随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段独特的绽放过程,没有统一的节奏与方式。父母往往是孩子“性教育“的首任老师,而家庭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语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成为一个个健康、自信、快乐的男人和女人呢?
丹麦文化中心开办的本次展览将为大家展示丹麦在过去的137年里如何以公众健康为核心开展性教育。在五个重要历史阶段中发行的教育资料的帮助下,丹麦社会逐渐开始擅于将性作为对个人生活质量及健康来讲意义重大的寻常事。
丹麦文化中心开办性教育展览之际,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和导师开办系列讲座及工作坊,一起对中国的性教育进行解读,周日座谈为继周六亲子性教育工作坊后的第二场活动。专家们认为,向孩子进行开诚布公的“性教育”应越早越好,并根据孩子成长中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予相应的知识和榜样。家庭“性教育”是惠及三代人的工作,父母补课,才能帮助到孩子全性成长,并照顾到老人的性需求。我们很荣幸地邀请了三位在中国“性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给大家分享他们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丹麦文化中心当前举办的丹麦性教育展在过去的几周迎来了许多访客。丹麦130年以来的性教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